1 min readDec 22, 2018
我想起我們讀書的時候中文科跟英文科都有不少抄寫的功課:抄課本裡的生字、抄書本的段落,甚至自己作的文章給老師批改之後發回來也要把改好的版本抄寫一遍(這叫做「謄文」)。當時就覺得做這些功課很無聊,老師很可能都只是看我自己寫的字工不工整,有沒有寫錯字而已。
但是現在再看一下小學生的語文,現在他們比我當時候沒這麼多抄寫類的功課。我發現他們的錯別字真的比較多。就算寫了些東西出來,他們也是不知道自己在寫甚麼。或者就是差了這些抄寫的步驟。
我以前更不明白抄自己的文章有甚麼用處,直到前陣子我把我中學五年級畢業考試(都十年前了)的中文科作文卷我寫的文章在Medium打了一次,我才發現抄寫自己的文章也有好處:刺激思考。我首先很意想不到為甚麼我可以在一個半小時內寫了差不多1200個中文字。然後我在想的是當時為甚麼可以想到那些東西。最後,我就是想,這十年我有改變嗎?有的話我又改變了多少?
所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過了二十年有多,到現在我才知道當時最無聊的功課有甚麼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