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ony Li
9 min readAug 29, 2019

--

我想又是時候幫你看一下全篇文章。

我最近在看一系列「練習中文識字方法」的影片[,]就是音樂/藝術比賽[,]例如「偶像練習生」[、]「創造營」[、]「我是演員」等等。

首先是標點符號的用法。

我看得出你的標點符號用得很像英文那般,但是中文不太常用句號(「。」,相等於英文的full stop/period)。在中文裡用上句號的話,前後的句子應該已經沒有關係。所以說,「就是音樂/藝術比賽」前後的句號我都會改成逗號(「,」,comma):因為你就是說那些是比賽的影片,然後你就列出一些例子,這幾句還有關係,不可以用句號分開。

另外,英文列舉的時候都是用comma,但是中文有另外一個標點符號來作列舉的功用,那個叫頓號(「、」)。所以那些節目名稱(是嗎?)中間應該要用上這個符號。

至於節目的名稱用的是甚麼標點符號,有些說用引號(就是「」,quotation mark),有些說用書名號(「《》」,英文沒有這個符號)。而我比較懶,我不會用。當然我這個態度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是不好的,不要學我。

首先我得說,我很佩服這些節目的編輯組。他們應該很辛苦[,]因為有他們在下面寫字幕,我才能夠用這些影片練習語言。而且,我覺得他們也蠻有創意的[,]他們一定在背後錄了幾千個小時的影片,然後再把錄完的影片編輯成完整的作品。我自己沒做過[,]可是[我]知道[這樣做]很不容易。

我想你最後一句想說「I’ve never done it myself but I know that this is pretty uneasy.」,英文的句子可能還可以刪減一些,但是中文的句子始終還是當成是兩句,所以要刪減不太可行。

回到主題:我是有點音樂背景,可是沒有拼到這麼高過。看這些節目不但對語言學習有益處,而且讓我反思「夢想」這個東西。

我真的很佩服這些演員和音樂家選手[,]他們是真的拼命了。有一集「我是演員」裡面有一位選手,為了演一個酗酒的角色,平時不喝酒的她嘗試喝酒,喝到在舞台上吐。另外一個演員為了要演一個囚犯的角色,餓了肚子兩三天。而在「偶像」之類的節目裡的男孩們常常都會[練]到清晨,[練]到昏倒,受傷。

我想你最後一兩句想說的是那些參賽者會不斷的練習吧,所以應該不是「連」字?我想是選字的問題吧。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樣太過分了。為什麼要[為了要追求一個不一定能夠呈現的夢想[而]傷害身體]?

英文的話,「in order to/so as to」的部分都會放在句子的後面;但是在中文,同樣意思的「為了」那個部分都要放前面。

可能追夢不錯,可是需要有保守一點,不要太瘋狂。就是因為這樣我才對這些節目有興趣。大家都知道,演藝圈是個很殘酷的地方。觀眾們能夠很快的愛上某個藝人,也同時很快的忘記他/她。如果你要在這種氛圍裡成功,你不能保守,你只能拼了命,全力以赴,全心全意地去追。

追成功,追夢想,追觀眾的關注和喜愛[,]而且你的任務永遠做不完。如果你得到了一點成就,你必須繼續拼,因為你不知道明天你的粉絲會不會忘記你。而且每一年都有新的選手追在你後面。你一放鬆,他們就很可能追上你,甚至超過你。

而我在想,其實演藝圈並不是唯一的戰鬥場。每一個領域都有它的等級制度。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壞,有成功就有失敗。

藝術可能是個比較陡的山脈。沒有很多人願意[為了要走到最高點[而]付出代價][,]而且願意付出的人也不見得有能力走到最後。

我一直在想,這些曾經拼了命[]卻失敗的選手,他們後不後悔?如果他們從來沒有這個夢想,他們的生活是否會更好一點?如果他們的夢想比較「平凡」一點:當老師[、]當家庭主婦[、]當上班族,而不要追名氣[ ……][?]

先說這一段的小問題,首先是我刪走了一個逗號。這個可能是我的感覺,我覺得那個位置不需要停頓。當然我也明白你想表達前後兩種相反的事情,所以這個逗號該不該留下你可以問一下其他的人。最後的問號你只是打了半形的問號(?),這個只是視覺上的小問題。

但是那句最大的問題是句子不完整。跟英文「If […], […].」的句子一樣,「如果」後面的句子格式基本一樣。所以寫成英文「If their dreams are rather “ordinary”: becoming a teacher, a housewife, an office man, rather than chasing for fame?」,我想你也會看到這個句子不夠完整。可能你想說前面那句「他們的生活是否會更好一點?」?我建議如果有這樣的句子重複的形式,你可以稍微改一下裡面的一兩個字。

當然很多選手在離開舞台的時候常常會說:「我會繼續努力實現我的夢想的!」「我很感謝這個舞台給我成長的機會[!]」等等。可是有沒有人拼命的追過不適合自己的夢?還是只要你要它,[不管你成不成功,它就是個好的夢想 ](因為有「成長」這件事)?有沒有人追了夢,失敗了,卻沒什麼成長?

中文「不管/不論/無論」等等的句式都是有這個詞語的部分放在前面。

另外,關於你寫出來的那兩句話,我好像沒有看過有人這樣的格式寫兩句話。所以呢,我也不知道我需不需要幫你那個部分改寫。但是如果要我寫這些話的話,我寧願歸納出那些人說甚麼就算了。

[尋]夢好像是件蠻嚴[肅]的東西。小時候,很多老師們都會跟我們說:你要堅持[、]追你的夢[、]不要放棄等等。可是我覺得他們可能忘了說一件事[,]就是:你想追夢,可以。可是要記得,每一個夢都必須付出代價。[追]越大的夢[就要付出]越大的代價。你願意付的話,你才有資格去追。不願意的話,那就需要選擇另外一個目標。

我明白你想說的「選夢」是甚麼,字典裡面可能有這個詞語,但是我沒有聽過有人這樣說。如果說是「選擇夢想」的話,這樣跟「尋找夢想」有點相似,所以我覺得,還是改成「尋夢」比較好。當然,如果字典裡面沒有「選夢」這個詞語的話,我也不介意你創造這個出來,因為選擇跟尋找始終有些不一樣。

還有,我想在第一句你想說這件事情還挺serious的。Serious的中文翻譯的確有「嚴重」這個詞語,但是如果說是「嚴重」的話,這個有一種關係到生死存亡的感覺。不選擇當然不會死,做選擇很多時候都不會死,沒有這麼嚴重。可是,作出這個選擇也一定要很審慎、很小心、很認真,所以我想用「嚴肅」會比較好。

另外,英文好像有「The more […], the more […].」的句子格式(這個格式好像不需要動詞?),但是中文裡面相近的格式還是要有一個動詞,所以我還是幫你加上去。

然後,在[尋]夢[、]在培養興趣的時候,一直要考慮這個。不要開始蓋一個城堡,然後蓋到一半才發現你不但沒有錢了,你還[是不]那麼想住在城堡裡。

看到這裡,我不太清楚「這個」是甚麼意思,是「代價」嗎?我覺得可以寫清楚一些。

然後就要說說「還不是」的用法。對我來說,「還不是」說的事情是原本不想做,但是最後還是要做的那些事情。例如說「英國脫歐之後還不是要向歐盟給很多年的錢。」。我想你想說的是「不是那麼想住在城堡裡」,但是你也可能學過「不但……,還……。」的句子,所以才會這樣寫。可是,這樣可能會讓人混淆。寫這類句子的時候,如果「還」的部分沒有動作的話,有些人會在「還」字後面加上「是」字。

如果照上面這樣寫的話,你的句子會變成「還是不是……」,那就更混淆(不看清楚可能以為是問句)。所以就會把後面的「是」刪去(「不那麼想……」文法上是可以的)。

有些夢的代價是非常高的[,]要有心理準備才能夠去追它。

好吧,我這次就講到這裡。[我]還有一些關於這個話題的想法,可是這個短文已經越來越不短了。所以……下次再說吧! 😉

說起夢想,我想起我和一個朋友的兩個小故事。

先說我的。讀大學以前,我的夢想真的很簡單:就是要讀大學。亞洲嘛,我想你也知道在東亞這邊,讀書的競爭真的很大。就算你有讀大學的資格(成績要夠好)也不一定有大學可以讀,更遑論讀你心儀的學科了。我們要讀大學,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大家都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在亞洲社會裡,有大學學位的話,很多人都說可以幫到我們找一份比較舒服的工作。

但是,我要用上六次的機會,才可以讀到大學,而且是我喜歡的學科。我知道,其實那不是我初時心儀的大學;這六次機會期間,我也不斷的進修,也找了一份工作,看到的事情也跟以前的不太一樣了。

我的朋友是個演員,也會做其他的一些舞台的工作,我們在我讀大學以前認識。認識他的時候,他想在香港讀一個有關演藝的學位,他的夢想是當一個更好的演藝人員。但是讀那個學位很難,要經過好多輪的面試和篩選之後才可以讀。每一年幾百個,甚至幾千個人去參加面試,但是可能只有十來個人可以當下一年的學生。

他試的次數比我還要多,他總共試了八次!但是在第八次的時候,他就說,那是他最後一次,不行也沒有所謂。我想,他已經看化了,他也說,他那一次只是想看他再這麼多輪的篩選之中可以走到多遠。

可是,那一次的第一輪面試就撞上了他跟朋友旅行的時間。那個旅行,是他跟朋友說要在馬爾代夫/馬爾地夫被水淹沒之前要去一次。由於他覺得面試跟旅行都很重要,他寫過電郵問過那家學院,那個面試可不可以改期。學院之後斬釘截鐵回覆說不行,更說如果不參加面試就當放棄。

然後,他當然很掙扎,也跟朋友探討過一些可以既去旅行,又可以參加面試的方案。但是,他想通之後,決定去旅行,不參加那個面試。

所以,他很有禮貌的回覆學院,說他不能參加那次的面試。我的朋友也說:「不是我放棄夢想,而是我發現有比實現夢想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覺得,為夢想打拼,甚至拼命都不是壞事,因為可能你會面對失敗,但是「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可以從失敗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改進,甚至可以讓你的夢想更加清晰;可能你也會找到比實現夢想更重要的東西。我想,這個就是你說的「成長」這回事。

追夢失敗而沒有成長的事情,我想我們以後可以探討一下。

我也很認同你說選擇自己的夢想或者目標是很重要。而且我也贊同實現每一個夢都要付出代價,但是會不會有一些例子是你的付出已經比你的夢想的「價值」多到無法平衡呢?當然,那個「價值」又是甚麼,又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題目。

另外,說起「尋夢」我就想起徐志摩的新詩《再別康橋》。因為裡面有一節就是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我想,以你現在的中文程度,中文詩歌的三大類——古詩、唐詩、新詩——之中,讀新詩應該完全沒有問題。每一次說起尋夢,我都會想到這首詩歌的畫面。這首詩原本是說離開劍橋的傷感,但是你還是可以去讀一下這首詩。

--

--

Anthony Li
Anthony Li

Written by Anthony Li

男班長 at KisaBBB’s Cantonese 101 (廣東話BB班) on YouTube (discontinued) | Proofreader in Central | Twitter/Instagram: merryanthony

Responses (1)